困扰新式坦克领导小组多时的装甲焊接工艺,终于获得圆满的解决,只不过让所有人都意外的是,完成这项艰巨任务的,却是在众人眼中只会投机取巧、卖弄显摆的刘同康,虽然有些意外,但当刘同康将高超的焊接技术,以及经过改良的装甲焊接工艺展现在大家眼前时,质疑之声旋即化作声声的赞誉。
当然万山厂内也有消息灵通者,知道刘同康之所以能够这么快就突破焊接工艺的瓶颈,是因为有卢嘉栋的教导,就连刘同康也在不同场合中说过,是得到了卢嘉栋的指点才突破技术困局,然而卢嘉栋却对此毫不在意,对他来说,培养一个熟练的技术人才,比得到一个个空泛的称赞要实际得多,如果一件武器装备的研究制造,光靠一个人的心念转动就活生生的跳出来,那根本就是神,而不是人!
卢嘉栋是人,不是超脱的神,除了掌握了一些后世的见闻之外,卢嘉栋自认为他并不比当下的人强到哪里去,最起码从理论功底上,他不如杨弘毅、赵如松等人深厚扎实;在坚持自己的观点上,他不如梁守业那般的一如既往;在刻苦专研、勤学好问方面不如祝光荣、朱海峰等人用功细心;在紧盯前沿,不断创新方面不如钟晓沫、宋晓峰等人目光敏锐;哪怕是在攻克难关的焊接方面,也不如刘同康技术纯熟,手法精湛。
如果非要说一项卢嘉栋擅长的长处,那就是穿针引线,因为他就像一根针一般,将一众的老专家、技术骨干串联起来,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也将国内、国外彻底联系在一起,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
正因为如此,卢嘉栋更喜欢把自己看作一位在沙滩玩耍的孩子,因为机缘巧合,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得到漂亮的贝壳而已,而那些正在海边苦苦寻觅的大人们,本身不是没有能力,只不过缺乏一个机会,只要把贝壳交给他们,必然能够成就不凡的业绩。
中华民族本身就是智慧的民族,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也不乏领域内的佼佼者,他们不缺扎实的理论和高人一等的能力,他们缺的只是一个机会,一个让他们发光发热,一个能让这个古老民族再次奋发崛起的机会
所以,卢嘉栋可以将“乔巴姆”装甲的核心技术交给朱海峰去研究;所以,卢嘉栋才会把长杆次口径脱壳尾翼穿甲弹的技术要点讲给赵如松听;所以,卢嘉栋能够把25a64d火控系统、b870ka—500柴油发动机、xh—1500传动系统、以及高性能扭杆悬挂系统交给相应的联合厂家进行消化和研制,为的就是这个机会,一个以新式坦克为开端,创造中国军工霸主的机会,而这个机会,随着半个月之后新式坦克正式整车组装,也开始一步步从梦想变成现实
当深秋的朝霞照耀在万山厂的坦克总装车间里时,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早就让人忘却了秋天的凉意,剩下的只有满满的热情和充沛的干劲儿:
“好!好!好!再向下一点儿,好嘞,真不错!”
已经担任焊工班班长的刘同康,用手对讲机指挥着吊车司机,将厚重的装甲板吊装到合适的位置后,随后一招手,手下的班组职工便开始拆卸缆绳,固定焊接夹具,待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之后。
在焊接平台一侧,早就准备就绪的电渣焊机像扇动翅膀的雄鸡,喷头和支架就如同雄鸡的尖嘴和利爪,对准被夹具固定的两块装甲板的中间缝隙,只见亮光一闪,“雄鸡”嘴里便发出滋滋的声响,紧跟着就突出一根火红的焊丝,高温焊火立刻把焊丝熔化成钢水,缓缓地流进了装甲钢板之间的缝隙,用凝固的钢水把两块钢板牢牢地连接在一起。
刘同康全身上下都被焊火映得通红,脸色是洪喷喷的,工作服也像镀了层金色,可是他的神情却异常的专注,隔着面罩的双眼紧紧盯着焊机的每一个动作,当最后一段缝隙被完全填补后,刘同康立即关掉手中的焊机,高声叫道:
“小李,你来操作下一个,老王,把氩弧焊机调整好,孙胖子,把弓形夹具找出来,何顺给我看好时间”
随着刘同康一声令下,整个焊接班组开始行动起来,待准备就绪后,刘同康便跳上已经完成一半的车体上,提着焊枪开始对电渣焊完成的装甲钢板进行补焊,随后又进行冷却观察,超声波探伤检测,硬度检测,浸水试验等检查后,又开始下一段装甲板的焊接。
如此这般反反复复,很快一辆崭新的新式坦克车体便制造完成,随后的半个月中又经过火炮安装、炮塔整合、车内布线、动力系统吊装、传动系统调试、火控系统检测以及整车性能评估等环节,众人期待已久的新式坦克,终于伴着轰鸣的发动机的咆哮,缓缓的驶下了生产线:
菱角分明的现代造型,配着低矮的车身,以及高高扬起的那门利用身管自紧和电渣重熔技术打造的45倍口径120滑膛炮,让新式坦克外表威猛的同时,也赋予了它超强的打击能力,尤其是与之相匹配的120长杆次口径脱壳穿甲弹,更是使得新式坦克具备在两千米距离内撕裂当今世界任何一款坦克装甲的能力。
借鉴与英国“酋长”式坦克而研制的独特垂直滑动炮闩结构,加上炮管上加装的抽气装置和热护套,让新式坦克即便是没有安装自动装弹机的情况下,也能达到每分钟6发的平均射速,如果是极限射击,甚至能达到每分钟12发的惊人射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