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我只是收买了仙姑的侍女(1 / 2)

朕真的不务正业正文卷第二百七十一章我只是收买了仙姑的侍女朱翊钧对孔府已经失去了耐心,上一次山东官员因为清丈考成法就罢免、降职了一批官员,这一次,沂州卫的逃军让皇帝对孔府完全失望。

孔府居然可以调遣山东地方卫军,为他自己家的宅院、沟渠、工坊、道路、田亩等等做工,做不好还要罚钱。

大明军队的调动向来慎重,是文官总督、武将领兵、宦官监军,就这军队擅动,超过五十人都需要上奏兵部,超过一百人就要禀报皇帝,超过五百人,就必须皇帝朱批。

有一年,大同总兵马芳要调动一百二十五人巡边,为了防止麻烦,简化手续,马芳将一百五十人拆成了五十、五十、二十五,分别调遣,这样就不必禀报兵部,这事儿被宣大督抚知晓后,弹劾马芳私自调遣军队,按制论罪当斩。

若非高拱、王崇古、杨博作保,马芳当时就被斩首了。

沂州卫一共有军兵5600人,随着军屯卫所制度的败坏,这五千六百人,仍有一千五百人左右的规制,也就是说,孔府自从孝宗之后,长期私自调遣大明卫军,超过一千人,而且不需要皇帝朱批,这是何等的僭越。

孔府要只是兼并一些土地,朱翊钧也懒得斤斤计较,毕竟国朝事务繁多,现在戚继光在大宁卫征战,水师正在振奋,西南要防备莽应龙的东吁军,西北还有俺答汗这个心腹大患,这些事都比孔府要重要些,皇帝和朝臣的主要精力也集中在这些地方。

好死不死,孔府触碰了小皇帝的禁忌,军队。

皇帝直接将凌云翼调往了山东,原山东巡抚杨世华是个传统的儒生,在山东推进清丈,一直避开了孔府这个不能触碰的话题,凌云翼到了之后,山东的局面会得到极大的改善,因为皇帝会给凌云翼极大的事权。

大明的政务总体是分包制,就是皇帝把这个差事交给某个地方大员,你随便干,只要能干好,天大的篓子,皇帝都给你兜着。

“大司马。”朱翊钧看向了谭纶。

“臣在。”

“两广战事稍平,罗旁安定,两广客兵又无处安置了,大约有一千五百余人,这些客兵,就随凌云翼前往山东吧,还有原凌云翼的幕僚等一干人等,皆随行前往,大司马以为如何?”朱翊钧给凌云翼支持,不是口头上说说,而是真的给他支持,比如他的幕僚和他的客兵。

大明的客兵安置一直是个让朝廷非常头疼的问题,为了平定罗旁山的瑶民,凌云翼征召了一千五百客兵,攻坚战都是这些客兵在做,而且这些客兵杀人极多,放归依亲,就是放虎归山。

现在凌云翼也不用头疼了,皇帝的意思是,让客兵跟着凌云翼到山东去,接着干自己的老本行,杀人就是了。

“陛下,一千五百众恐怕不够。”谭纶十分肯定的说道:“连一个步营都凑不齐,臣以为三千余人比较合适,最少要凑一个步营出来,才容易指使。”

三千人的步营规模是戚继光长期实践的结果,人数太多,平倭荡寇其实就有点浪费,人数太少又不顶用,而三千人,不多不少刚好够用。

看谭纶的意思,是直接把孔府当倭寇对待了,居然需要一个步营防止出大乱子。

谭纶始终是大明朝最激进的那个廷臣,这和他做官的经历有关,他从做知府开始就在打仗,打了一辈子仗,满脑子都是武夫思维,遇事不决诉诸于武力,而且往往行之有效。

封建帝制国家,其实就是典型的先军国家,因为皇帝要维系自己的皇位实现统治,就要掌握暴力,在封建帝制国家里,最大的暴力,就是军队。

谭纶的武夫思维,行之有效的原因就是体制问题。

“大司徒以为呢?”朱翊钧看向了户部尚书王国光,这位是新阁老。

新的入阁名单,最终已经确定,申时行未能入阁,取而代之的是王国光,申时行、马自强、吕调阳都是张居正的铁杆,申时行连续上了四道奏疏而后面圣,跟皇帝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申时行不是不想入阁,不想升官,当官干什么?

申时行只是认为,自己入阁不是时候。

如果他申时行入阁,内阁就都是张居正的门生故吏,先生丁忧之后,再回朝,恐有威震主上的嫌疑。

最终将王国光替换了申时行,内阁四人,首辅吕调阳,次辅王崇古、阁老王国光和马自强,都仍然兼领部事,但是已经逐渐准备移交手中事权,比如户部事打算交给原辽东督抚张学颜,而礼部事,则交还给了万士和,吏部事仍由首辅兼掌。

这样就是两个张党,两个晋党,算是达到了部分的平衡。

王国光是晋党的叛徒,但也不是张党,他和张居正走得近,完全是因为二人的政治主张相同。

这一轮的人事变动,朝中仍然以张党为主,晋党、浙党为辅。

“三千人的粮饷不是问题。”王国光十分坦然的说道。

大明现在阔了,能养得起了,既然要解决山东问题,就不能什么都不给,那不是让凌云翼去死吗?

这批客兵在山东拔了流毒孔府之后,也有地方可以去,长崎总督府实力孱弱,正好前往,好杀人的客兵,到倭国后随便杀,没人会为倭国说情,毕竟朝中并无倭国出身的大臣。

“那就这么定了。”朱翊钧做出了最后的决定,凌云翼前往山东,带三千客兵、幕僚前往,这等同于凌云翼在山东开府建衙了,这其实很犯忌讳,卸磨杀驴、飞鸟尽良弓藏。

不过也还好,凌云翼也不是没有去处,凌云翼可以去倭国,和心黑的徐渭组成搭档。

这倭国真的是天大福气,居然能有凌云翼和徐渭二人轮番配合伺候。

礼部奏闻了一些小事,主要是各种礼仪制度的简化,这是礼部长期以来的工作,皇帝耐心极好,唯独对这些又臭又长还没什么用的典礼非常厌烦,所以礼部将这些礼仪都做了一定程度的简化。

比如以前圣旨的下发,是内阁起草,皇帝下印后,送往内阁,内阁送往六科廊,六科给事中再次点检后,送到司礼监,最后确认无误后,由小黄门抬到了午门,在午门用带着龙头的杆子,放下吊篮,礼部官员抬到礼部,礼部再抄送送往会同馆驿,送往全国。

现在的规制发生了改变,司礼监的掌印太监拿到皇帝的圣旨后,交给禀笔太监,秉笔太监则前往六科,六科不行封驳事无异议后,禀笔太监带着圣旨直接到礼部,抄送会同馆驿,送往全国。大风

整个过程,进行了大幅度的简化,跑腿的禀笔太监辛苦,简化了宫中和宫外的沟通流程。

这些礼制的简化,有效的加快了效率,以前一份圣旨要在京师耽误一天到两天时间,才能从会同馆驿发出,现在当天就发走了。

会同馆驿的通事会将圣旨再次抄送一份,送入内阁查验,防止有误。

工部上了道贺表,陕西总督石茂华在临洮府兰州,建立了兰州毛呢厂,石茂华是第一华是第一个仿建成功的毛呢厂,毛呢厂每年毛呢产量不足永定毛呢厂的十分之一,但是足够兰州用了。

这年头的兰州是个州县,一共就一万户,五万人不到,兰州毛呢厂一个官厂就占了四千五百工匠,完全够用了,而兰州打通了所有的原料供应链,甚至还打通了销售链,向西送往西宁,西宁地势较高,冬季极冷,或者送往西安府。

“事在人为啊。”朱翊钧看完了贺表,毛呢厂赚的很多,眼红的也不在少数,但是能做成的却一直没有,现在石茂华证明了毛呢官厂是可以仿建的,但是需要根据其规模、原料、销售等多个角度去重新规划,这考验了一个人的践履之实的能力。

很显然,石茂华是个很有能力的人。

殷正茂、凌云翼、潘季驯、谢鹏举、宋阳山、庞尚鹏、汪道昆、张学颜、石茂华等等一批地方巡抚,都是能干的大员,清丈、还田这是个税赋上断人财路的恶事,但是他们完成了。

可是万历十年之后,大明的人才就像是突然凋零了一样,再没有了能够让皇帝放心任事之人。

不是人才凋零了,是因为考成法被废止之后,大明朝的人才遴选制度,回到了过去依靠人情世故,而不再是立限考成、草榜糊名、底册填名,升官不再以考成为准,那人才就会隐藏起来,皇帝就是想要找人任事,也无计可施。

事儿,毕竟是要人做的。

万历皇帝无论是因为什么原因,对张居正展开了清算,哪怕是张居正真的夜卧龙床,万历皇帝都可以清算张居正,就像汉宣帝在霍光死后,杀了霍氏满门,就像秦惠文王把商鞅五马分尸一样。

万历皇帝作为政治人物,最不该的是废除新政,考成法被废掉之后,万历皇帝就失去了皇权最重要的一只手,对天下百官的人事任免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