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八章 监控天下(1 / 2)

大唐顽主 九盏清茶 1474 字 15天前

当李浈还未走出恒州时,却早有一匹快马向着长安城的方向绝尘西去。

王元逵不相信李浈,也从未相信过李浈,妥协只是他生存的一种手段,却不是他处事的准则。

若王元逵仅凭着几句话就能轻易相信别人的话,也绝不可能在成德节度使的位子上坐了这么久。

佑王又如何?

敬你,你为佑王;不敬,你便是举手可诛的蝼蚁。

王元逵知道,若要分辨李浈所言虚实,不难。

也只需上都进奏院而已(即京城留后院)。

但王元逵却疏忽了一点,疏忽了那个最不该小觑,却又是这天下权利最大的那个人。

河朔三镇,号称大唐动乱之源,曾有好事之人戏言,“河朔定则大唐定,河朔乱则大唐乱!”

虽为戏言,但却绝非危言耸听,自安史叛乱之后,河朔三镇对于朝廷早已是阴奉阳违,上至官员任免,下至徭役赋税,几乎已完全脱离朝廷监管,俨然好似一方诸侯。

正因如此,朝廷对于河朔三镇虽管不得,但却在监视上从未有过丝毫松懈。

自李忱登基以来,除不良人之外,更有御史台、兵部、吏部、甚至内侍省都在河朔三镇安插了大量暗哨。

后者为阳,前者在暗,至于内侍省么,似乎亦明亦暗。

而正因这些数之不尽的阳钉暗哨,自武宗开始时,朝廷对于河朔三镇的一举一动便已了若指掌。

记得会昌六年十二月时,内侍省一名内侍宦官曾在酒后失言道:“河朔三镇又如何?王(王元逵)、张(张仲武)、何(何弘敬)三人便是一日三食用了什么饭、吃了什么酒、夜里睡了哪房小妾,圣人怕是比他们自己还清楚许多!”

话虽狂妄了些,但却也基本属实,当然,这名内侍的下场也可以想象得到。

翌日,旧疾复发,暴毙而亡。

至于李忱,他是绝不会相信任何人的,因为他热衷于一切尽在掌握的快感。

所以对藩镇如此,对近臣同样如此。

就这样,在李忱继位的半年时间里,难以计数的暗哨被安插在大唐帝国的每一个角落,而不良人的队伍也变得愈发壮大,而不良人历来只在受刑入狱之人中挑选,至大中元年时,全国牢狱中的轻犯已是供不应求。

更有甚者,前一日尚为阶下囚,后一日可能便成了连县令都要让去三分薄面的大唐不良人。

而在此情形下,每日来自帝国各地的情报源源不断地被送往京城,送往安邑坊的某座宅院。

而那个地方,京城之人只知其曾为佑王府,却不知此地早已成为大唐帝国的情报之源、暗线之始。

长安城,安邑坊,佑王府。

严恒百无聊赖地扫了一眼案上早已堆积如山的手信,脸上现出一抹苦涩。

面对如此之多的暗线情报,只看一看还好些,可大多数还是要靠猜的,毕竟那些戴罪之人大多目不识丁,所呈报而来的情报只能用图画表达,若画得好些还能猜出个大概,可偏偏有许多人连笔都不知怎么个拿法,也就不能妄想这些人能画出一个详细完整的内容了。

但即便如此,该做的事总归是要做的,纵然再不完整,严恒都必须汲取出些许有用的信息,而后转为文字上呈天子。

在严不良帅鞠躬尽瘁的背后,每每伴随着的,是入夜后阵阵惨绝人寰的悲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