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粮价暴涨(2 / 2)

大明这些文官勋贵,自己家里不肯出一分钱,却逼迫商人出军饷。

勋贵士绅攥取最大的利益,大明已经摇摇欲坠。

大明的土地,生产出来的粮食,足够让每一个人勉强活着。

每年还有那么多人饿死,就是有人占的多,有人占不到。

大明皇帝和士绅,占着最多的利益,却不断收刮百姓的利益。

在这个利益链条下,势力最薄弱的人,将会承担最大的代价。

所有代价,都会层层转嫁到势力最薄弱的农民身上。

哪怕是把农民逼迫,必须要造反才有一丝活路。

这些人也绝不会放手,把自己手中的利益,分给底层一份,让自己能平稳度过风暴。

在这个时期,只要放手一些利益,平息大部分底层的怒火,事情还有转机。

但每一个朝代,朝廷的政令,都会加速推进这种现象。

大明的动作,就是还向底层百姓身上,加派辽饷等税收。

这个政策直接导致,各地民变不断发生。

每一个朝代都是官逼民反,最后改朝换代。

新朝登场,扫平一切,重新开始。

人性如此,每一个人绝不会轻易放弃手中的利益。

“后因哀之而不鉴之,这就是王朝周期律。”

齐博佳能想这么多,和他一直了解秦王苏河有关。

他看过《汉中周报》非常早期的一篇文章。

秦王苏河专门在报纸上,讲解王朝周期律的深层原因。

齐博佳看到这份报纸,他就知道苏河绝不是等闲之辈。

果然被他料中,秦军现在已经打到北直隶,很快就会打破京城,推翻大明王朝。

黄东平听到齐博佳大逆不道的言论,他直接制止道:“博佳,慎言。

现在到处是锦衣卫,你这句话传出去,咱们两家都会受到连累。”

齐博佳看着黄东平小心翼翼的模样,他闭口不谈。

现在大明朝廷,哪还有闲心让锦衣卫,监视他这一个普通的翰林。

锦衣卫几乎派出所有人,派到北直隶各城,去监视各城的守将,调查秦军的动向。

黄东平有些担忧的说道:“博佳,我听到小道消息,秦军已经派兵攻打山西。

我估计汾州府挡不住秦军的大军。

现在两地通信太难,不知道我们家里的情况会怎么样?”

齐博佳喝了一口茶,语气淡然的说道:“黄大哥,你不用担心,我之前就派人去家里告诫过。

秦军真的打来,不要在乎那点土地。

山西土地本来就贫瘠,还没有多少耕地。

那一点土地,不值得我们两家为它陪葬。

秦军主要目的是收土地,只要交出土地,家族一般情况下没有事情。”

黄东平听到齐博佳这么说,他才放心下来。

他老爹非常识时务,见风使舵的能力很强。

不到最后时刻,一般不会下重注。

他们黄家不想大富大贵,只想平稳的把家族传承下去。

范永斗为代表晋商八大家,一直通过张家口,把大量货物卖给后金。

这事儿晋商很多家族掺合的极深,赚取了大量的银子。

黄家就没太掺合,只是正常卖一些粮食和铁器。

秦军在西北崛起,乔家等被范家打压的家族,立刻把势力转移到西北。

黄家也没有任何动作,那时根本看不出来,谁能取得天下。

现在局势已经非常明朗,他相信自己老爹,不会选择错误。

齐博佳喝了几口茶,看着在沉思的黄东平,他问向自己一直关心,却又想不明白的问题。

“黄大哥,我在报纸上看到,秦王那里的商人,拿出五千万两银币,支援秦王作战。

这事儿能是真的吗?

秦王真有五千万两银币军饷,那就是用钱砸,也能砸下顺天府。

我对商场不太了解,黄大哥认为这件事情有几分真实。”

黄东平思索片刻,说道:“我认为报纸上报道的消息不会太假。

我对于《炎黄日报》上面内容看的很少,大部分东西都看不明白。

我经常观看蜀商商会办的报纸《蜀商日报》。

这个报纸上的内容最详细,有关于工厂的介绍。

我曾看到报纸上介绍,蜀商商会会长李宫。

他在汉中办一家糖厂,就花费了五十五万两银币。

能花费五十多万两银币办理一个工厂,每年的利润至少也在几千两银子。

结果远超我预料,糖厂一年就给李宫,带来十八万两银子的收益。

除去成本和交税,也能带来数万两银子的利润。

工商业的利润极高。

秦王只靠种地的士绅,他肯定无法筹集这么多钱。

但秦王发展名为工业的东西。

那些工厂,每年都能为工厂主带来庞大的利润。

秦王发行的债券,我也有所了解。

这是秦王向商人借钱,每年给予百分之五左右的利息,到时候本金直接偿还,信誉极高,一两银币都不差。

这可不是和大明一样,直接冲着我们商人要钱。

大明真要向我们借钱,保证借的钱按时偿还。

多的不敢说,三四万两银子,我还敢拿出来去借。”

齐博佳听到这里他就明白,秦王为什么能筹到数额这么庞大的银币。

秦王是借钱,信誉有保证。

这些商人还有赚头,而不是损失了大笔钱财。

他想通这一点,看着黄东平告诫道:“黄大哥,你千万不要趁着这次城内粮食暴涨,赚取庞大的利润。

现在看情况,大明是要守不住了,必须要为自己留一条后路。”

黄东平听到齐博佳这么说,他脸上的汗水,当时就落了下来。

他千算万算,没有算到秦王可能秋后算账。

自己差一点,就要万劫不复了。

黄东平立刻告知离开,返回自己家的粮行。

他让掌柜子把粮行的大门打开,粮行重新开始营业。

黄东平拿出五千两银子,立刻把朝廷摊派的银子交了,破财免灾。

黄东平看着来粮仓购买粮食的客人。

他们每个人都面露菜色,站在粮食的柜台犹豫不决。

最后只能拿出来一点点散碎银子,购买一小袋粮食。

黄东平想着,怎么能让他的名气打出去,救活更多的百姓,又不会对自己造成太大影响。

黄东平没敢降粮价,现在按照市价卖粮,那就是非常良心的粮商。

他真敢降价,他这个粮行,第二天就会被查封。

那些勋贵,绝不会允许破坏市场的商人存在。

黄东平从其他商行手中,购买了大量米糠。

这种难吃的米糠,士绅和勋贵家里的下人都不吃。

黄东平低价向外售卖米糠。

在粮价高涨的现在,难吃的米糠,也能成为救命粮食。

他这种行为,只是救了最底层百姓的命。

本来买不起粮食的百姓,也不会影响到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