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信奉大手笔,也崇尚大手笔。
“蝙蝠侠前传”三部曲完结之际,华纳兄弟为了留下克里斯蒂安-贝尔和克里斯托弗-诺兰这两位顶梁柱,甚至愿意割舍票房分红;但可惜的是,这两位都是艺术高于利益的艺人,几乎没有经过任何磋商,两个人都双双拒绝了提案,干脆利落地宣告了三部曲的落幕。
尽管如此,华纳兄弟依旧大开绿灯,豪爽地为克里斯托弗-诺兰的一系列电影买单,丝毫没有影响双方的合作关系。
现在,重启蝙蝠侠系列、重启超人系列,华纳兄弟依旧将目光锁定在了顶级明星之上,至少是一线演员、一线导演。
骨子里,巴里还是有着一股上位者的骄傲,拒绝复制漫威的成功之路,渴望开辟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属于华纳兄弟的道路,在史册之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至于这样的坚持,到底是福还是祸,这就无法预测了。
原本,蓝礼是候补演员列表之上的第一顺位人选;但“明日边缘”之后,巴里却改变了想法。
不同于凭借着“钢铁侠”建立口碑的小罗伯特-唐尼,也不同于在“加勒比海盗”系列之中魅力四射的约翰尼-德普,蓝礼的身上拥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演技功底、气质形象、观众口碑、专业姿态等等,渐渐地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品牌”。
这种品牌,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哈里森-福特、汤姆-克鲁斯、威尔-史密斯就是个中典型代表,包括汤姆-汉克斯也是如此。和小罗伯特-唐尼和约翰尼-德普相比,这些演员脱离了个人特色的系列电影之后,依旧具有强大号召力,并且在进而二十一世纪之后,依旧有效。
二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
前者必须专注于演员形象与品牌形象的结合,并且通过一部又一部作品,步步为营地巩固角色形象,而且电影公司仅仅只能从一个系列之中获益。
后者则没有如此限制,演员的经纪团队、公关团队将负责演员个人形象的品牌包装和运营,电影公司甚至不需要花费精力,只需要筹备合适的项目,发出邀请,这就可以了。原则上来说,电影公司可以将这名演员套用在任何的商业电影模板之上。
当然,这是纸上谈兵的理论结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势必还有诸多问题,但整体而言,道理就是如此。这也是电影市场始终推崇顶级演员的原因——
自“星球大战”以来,好莱坞电影产业渐渐成熟,但三十五年时间,真正称得上票房巨星的,却只有哈里森-福特、汤姆-克鲁斯以及威尔-史密斯三位。平均十年才出一位,真正的大浪淘沙,真正的真金火炼。
“加勒比海盗”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后,约翰尼-德普的片约几乎接到手软,这就是最直接的证明,因为各大电影公司都认为又一个汤姆-克鲁斯、又一个威尔-史密斯横空出世了;但很快,业内人士们就纷纷失望了,约翰尼的局限性渐渐显露出来。
后来,“钢铁侠”横空出世的时候,市场就显得冷静多了。
现在,蓝礼具备了成为下一位顶级演员的潜力,不需要蝙蝠侠的形象加成,市场号召力就已经足够了,那么华纳兄弟还使用蓝礼出演超级英雄,这就显得暴殄天物了。
在巴里的构想之中,他们应该将其他更加需要明星效应加成的作品交给蓝礼,将蓝礼的市场价值最大化,这才是最为合理有效的商业策略。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全球电影市场正在渐渐朝着“系列化”演变,系列电影、续集电影、粉丝电影正在成为市场主角,而演员的个人号召力正在渐渐下滑,尤其是网络时代的草根明星强势崛起,意味着全民都可以成为明星,这也进一步削弱了明星的光环。
约翰尼-德普和小罗伯特-唐尼以新世纪的方式登顶好莱坞,创造了辉煌,但终究无法重现九十年代的强大明星效应。现在,蓝礼出现了,那么,他可以扭转整个时代的局面吗?
所有一切在巴里-梅耶的眼中都是一串数字,“速度与激/情5”、“爱疯了”和“抗癌的我”的参考数据还是太少了,但“明日边缘”出人意料地大爆发,尤其是从超级档期之中脱颖而出,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这改变了巴里的想法。
巴里想要赌博一把,真正地测试一下,“蓝礼-霍尔”这个名字所代表的利益数字到底有多大,潜力数字到底有多深,更重要的是,对于华纳兄弟的未来到底能够起到多大作用?
于是,巴里亲自出现在了伦敦,不是为了某个特定项目,而是为了整个未来蓝图。如果华纳兄弟可以将“蓝礼-霍尔”打造成为一个品牌,并且围绕这个品牌打造出一个系列呢,在dc漫画之外的系列,那将会如何?